一天內,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連發多條動態強勢回應汽車安全性和設計美學的傳聞;而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被報道稱即將轉崗,或不再負責企業公關事務。
似乎小米集團要有大動作。

筆者認為不論是小米品牌的電子產品還是小米集團旗下的汽車品牌,目前應當考慮弱化企業品牌和企業家IP的關聯粘性,讓產品的關注焦點變成品牌,讓品牌的關注焦點變成產品,切勿讓某一個企業內部人員與品牌和產品過度關聯。
相同的建議也給到所有自主品牌。
企業家的職責是如何經營管理企業,而不是在營銷部門擔任領頭羊的角色,即便是在一個流量為王的時代里。

邀請明星代言是幾乎所有知名品牌都在做的事情,在諸多演藝明星或體育明星里,“人設崩塌”的不在少數;比如因為家暴、出軌、吸毒、酒駕或者其他違法犯罪行為,諸多明星在一夜之間跌落神壇,從眾星捧的月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可是對于其代言的品牌不會有持續性的傷害。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人物角色在對應品牌與品牌受眾的心目中本就是一個非技術性標簽,其作用僅限于提高品牌和產品曝光率與知名度,進而提升銷量;比如某明星代言一個汽車品牌,其因為出軌而“IP盡碎”卻也沒有影響該品牌汽車銷量,畢竟汽車消費者不會認為這樣一個歌手或者演員會直接影響車輛品質和長時間的品牌評價。
在明星代言模式里,明星、品牌和產品的關聯度實際是不高的,三者之間是可以做到完美平衡的。

反之,屬于企業的任何一個角色的動態,其都將直接影響到企業、品牌和產品形象、評價與銷量。
雷軍之于小米汽車是這樣。
余承東之于鴻蒙智行也如此。
王傳福之于比亞迪也不例外。
等等。
當然這里不是說這些企業家或企業人有問題。
只是任何人都有可能做錯事情或說錯話。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沒有人不會犯錯,其實諸多演藝明星所犯的錯誤是許許多多平常人也會犯的錯誤;但是這些角色犯了相同的錯誤一定會顯得不可饒恕!為何會這樣呢?究其原因無非是初期的人設包裝過于完美,這些人物形象在公眾的想象中是不會或不應該犯錯的,至少不會犯一些平常人會犯的錯。所以才會顯得不可原諒。可是人總是會犯錯的,那么把企業品牌和企業家或企業知名管理人員高度關聯,其營銷方式本就存在巨大的風險了;畢竟這些人物角色在公眾的心目中也是接近完美或者非常棒的角色;于是在其負責的階段里,其不可以犯任何錯誤,哪怕說錯一句話也不行——顯然,這是不符合邏輯的要求,但這就是多數人的認知。

小米汽車的整體質感給人印象良好,其駕駛體驗、操控感受,以及與核心三電系統直接關聯的續航能力和質量表現;客觀來說都是可以給出好評的。實際上幾乎所有同級別的電動汽車產品,能夠給出的評價都是相當的;因其采用的電動機、電控和動力蓄電池往往來自同一批供應商,性能參數普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這就是所謂的同質現象,所以小米汽車沒有理由被過多的差評,這其中有來自競企的攻訐,但相信也有因對雷軍個人看法進而產生對品牌與產品惡意的普通網友的存在。
所以現階段的小米汽車應當考慮做好企業品牌和企業家IP的均衡,弱化雷軍和小米汽車的關聯程度。
讓產品自己說話,用實力或性價比拿到更多的份額。
這是小米汽車必然要邁出的一步,相信也是小米汽車必然能夠實現的進步。
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