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蔚來內部會議上,李斌非常堅定地要四季度盈利的目標必須實現,說這事兒是第一目標和證明運營能力的答卷……現在離年底只剩70多天了,今年上半年蔚來都虧117億了,很多人覺得已經頹了,但我覺得四季度盈利還真可能會實現,下面分析一下為什么……
熟悉蔚來的人都知道,這不是李斌第一次提盈利目標,去年蔚來十周年的時候他就計劃當年盈利,因為最終沒能兌現,才把時間點改到2025年Q4,這次內部會議連“沖鋒號”的說法都用上,可見壓力有多大,畢竟李斌不能再推了。

2014蔚來年成立后就定位清晰,只做高端車,2018年推出的第一款車ES8就定價40多萬,主打換電服務,很快成了造車新勢力的“明星”,當時“蔚小理”的說法里蔚來是老大。
但問題是高端市場盤子太小再加上沒有品牌積淀,所以銷量上不去,除了2020年交付量翻倍把虧損降低一半之外,基本一年都是虧損百億,2022年虧損增大,2023年虧損破兩百億……
2024年蔚來終于想通了,推出了中端品牌“樂道”和更親民的“螢火蟲”,形成“蔚來(高端)+樂道(中端)+螢火蟲(入門)”的布局。現在樂道L90、全新ES8成了銷量主力,螢火蟲交付三個月就賣了一萬多輛,產品線算是補全了。
人家都是越賣越賺翻,怎么蔚來越虧越多呢?蔚來的盈利之路堪稱“血淚史”。從創辦到現在,累計虧損已經超過1000億,2024年前三季度就虧了150多億。今年第一季度虧損了67.5億,二季度情況才稍好,虧損環比收窄30%,毛利率升到10%。
最尷尬的是2024年Q3,車賣得比以前多,營收反而降了2.1%,主品牌單車售價從31.4萬跌到26.9萬,高端形象受了重創。直到2025年樂道L90、全新ES8上市,才總算看到轉機。

今年其實是蔚來的分水嶺。上季度交付量暴漲到8.7萬輛,同比增40.8%,9月單月更是賣了3.47萬輛。更關鍵的是毛利率,Q2已經到10%,Q3因為高毛利車型放量,業內預測只會更高,這是十年來離盈利最近的一次。
其實要判斷蔚來能不能盈利,核心看“收入夠不夠覆蓋成本”。內部會議上李斌拆解的三個動作,剛好對應“增收入、降成本、提效率”,我們一個個算算賬。
1. 銷量:蔚來給Q4定了15萬輛的交付目標,相當于每月賣5萬輛,樂道L90上市20天就交了6400臺,現在訂單有3-4萬輛,Q4要交付4萬輛;新ES8訂單同樣有3-4萬輛,12月產能要沖到1.5萬輛/月;加上螢火蟲比較穩定的輸出,15萬輛還真有可能實現;
2. 毛利:不同品牌毛利差異很大,蔚來主品牌能到25%以上,樂道15%以上,螢火蟲10%以上。Q4賣的主力是高毛利的全新ES8(20%+)和中毛利的樂道L90(15%+),整體毛利率能拉到16%-17%。按15萬輛、均價30萬算,營收450億,毛利就有72-76.5億;
3. 成本:蔚來靠技術和管理摳成本,自研芯片上車,每輛車能省1萬元;把線纜接口標準化,單車成本減1000元。還有供應鏈協同,樂道和蔚來車型共線生產,產能利用率上去了,成本自然也就降了;

但也不是穩贏,蔚來現在還面臨兩個不確定因素,一個內部一個外部,內部就是產能是否跟上,上個月新ES8才開始交付,之前有機構預測月銷頂多3000臺,現在要沖1.5萬輛/月,產能爬坡能不能跟上是個問號,要是交付太慢了,少賺錢都是小事兒,丟訂單事就大了,估計李斌現在盯得就是這個事兒。
還有一個外部的因素就是同行競爭會不會攪局,畢竟年底是車企沖量旺季,而且加上明年的新能源購置稅政策變動,像問界、小鵬都在降價促銷,但現在蔚來主品牌已經主動收了促銷,要是對手殺價太狠,樂道的銷量可能受影響,那就會拉低毛利。
綜合來看,蔚來Q4盈利的概率超過70%。一方面,15萬輛銷量和16%的毛利率確實能帶來70億以上的毛利;另一方面,通過自研和管理優化,成本能壓到可控范圍,只要產能不崩盤,實現單季度盈利其實問題不大;但也別抱太高期待,畢竟這十年虧了千億,短期要賺大錢也不現實。不過對李斌來說這次盈利的意義根本不在于賺多少,而是要證明“多品牌戰略+成本控制”這條路能走得通……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